点滴记录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文章来源:视神经萎缩   发布时间:2016-12-1 7:02:24   点击数:
 点击上方“医学生之路”即可订阅

本期编号:A2-14我国遗传性眼病发病率高,大多数遗传性眼病可导致视力下降及视功能障碍,如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视神经病变等,随着病情发展,视力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失明。目前,基因检测可以判断将来孩子患有相关疾病的风险。什么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为视神经退行性变的母系遗传性疾病,此病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线粒体DNA(mtDNA)点突变导致其第位精氨酸→组氨酸(多见)及细胞色素b第位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致使线粒体产能下降,因而对需能量多的视神经组织损害最大,久之导致视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直至萎缩。本病男性患者居多,常于15~35岁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眼同时或先后急性或亚急性无痛性视力减退,同时可伴有中心视野缺失及色觉障碍。何为母系遗传?母系遗传(maternalinheritance)是指核外染色体所控制的遗传现象。下图即为一典型母性遗传图谱。ThefamilyhistorywasconsistentwithamaternalinheritanceandtheprobandexhibitedatypicalclinicalfeatureofLHON.该家系显示为典型的母系遗传,先证者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LHON患者表现;线粒体DNA点突变mtDNA突变位点在进化上比较保守,已知由mtDNA突变所引起的疾病中,三分之二的点突变发生在与线粒体蛋白质翻译有关的tRNA或者rRNA基因,影响mtDNA编码的全部多肽链的翻译过程,导致呼吸链中多种酶合成障碍。本病症状如何?临床上一般可分临床前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慢性萎缩期。其特征呈无痛性视神经病变,急性期视力可急剧下降至仅见指数。视力虽不同程度减退大多数在0.1左右,很少有全盲者。视力可以自行恢复,特别是见于儿童期发病,型突变通常预后比较好。急性期视盘充血,盘周有毛细血管扩张及神经纤维肿胀,视盘可出现视网膜动静脉不同程度迂曲扩张。视野异常以中心暗点和旁中心暗点最多见,色觉障碍常见为后天获得性,如果病情好转,色觉障碍也随之好转,常以红绿色盲多见。早期视网膜受累,其后继发视神经病变,称为视神经网膜病。theComparisonofHealthyVIsionandLHONVision健康人视野与LHON患者视野比较思考为什么线粒体DNA突变率高?线粒体DNA的突变率要明显高于细胞核中的DNA,其原因如下:首先,线粒体是细胞进行的氧化磷酸化场所,线粒体的DNA位置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或线粒体内膜,所以线粒体DNA与电子传递系统相接近,而电子传递系统会持续产生活性氧,线粒体中又不能合成谷胱甘肽来清除过氧化物,因此线粒体DNA易受到氧化损伤。其次,线粒体DNA没有组蛋白和染色质结构的保护,暴露于易损伤的环境中,加快了受损进程。第三点就是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相比,缺少精确的损伤修复能力。第四点就是,线粒体DNA分子量小,不存在内含子,所以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都处于不断合成的状态,这样的动态过程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稳定性差。第五点,线粒体DNA复制的采用的DNA聚合酶与细胞核DNA不同,校对能力差,并且在转运RNA的基因部位非常容易形成发夹样结构,因而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概率要远大于细胞核DNA。第六点,线粒体中的脂肪要比细胞核高许多,具有嗜脂性的致癌物就会首先在线粒体DNA上聚集,线粒体DNA在致癌物的作用下发生突变的概率也比细胞核DNA大。因此,线粒体DNA突变率比细胞核DNA高10-20倍。治疗及预后本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些病人的视力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恢复。视力一旦有所恢复通常很少会再减退。所以对任何治疗效果的评价均应慎重。此病被作为基因治疗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为减少对视神经的毒性损害,应告诫患者戒烟和戒酒。虽然临床有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但并无肯定的疗效。日本对于急性期病例使用血管扩张剂艾地苯醌联合维生素B2、维生素C、泛癸利酮(辅酶Q10)和前列腺素类的降眼压药异丙乌诺前列酮,旨在缩短视力恢复的时间。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文/刘睿超 图/来源网络资料来源/《医学遗传学》 LHON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界殑鍖婚櫌鏄摢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jycg.com/bytx/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