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9岁双眼突然失明,杨佳经历了巨大的打击
杨佳24岁时就是中科院最年轻的女讲师,生活事业两得意,堪称人生赢家。谁知道,好景不长,29岁那年,她的视力突然急速衰退,最后双眼完全失明。起初,杨佳不相信这个结果,以为医生诊断有误。她四处求医,从北京到上海,从西医到中医,遍访名医,但得到的答复惊人地一致——眼部视神经严重损伤,失明不可逆转。
这个噩耗对杨佳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事业家庭两得意,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却在转瞬间灰飞烟灭。这种打击很容易让人丧失斗志,放弃生命。更让杨佳难过的是,她的丈夫以“看不见的妻子太麻烦”为由和她离婚,还带走了年幼的女儿。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让杨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与痛苦之中。
二、在父母帮助下,杨佳适应了黑暗的生活
幸亏杨佳还有父母这棵大树。这对老两口看着女儿经历巨大变故,心如刀割。但他们没有选择绝望,而是鼓起勇气,决定帮助女儿面对黑暗,重拾生机。
他们耐心地陪伴杨佳,一步步教她适应没有光明的生活。比如,重新教她如何走路、穿衣、进食,生活中的一切基本技能都要从零开始。刚开始,杨佳经常把衣服穿反了,或者在房间里跌倒。但在父母不离不弃的帮助下,她渐渐习惯了黑暗世界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杨佳自己也在努力学习,她用录音机听书,学习认识盲文。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重返讲台,杨佳练习了无数次,父亲也总是陪在她身边,成为她行走的依靠。
三、重返讲台,杨佳的生活又有了光明
经过和父母一起的努力,杨佳终于重返了讲台。对一个失明的人来说,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胜利,代表着她生活的希望之光。当杨佳差点放弃的时候,是父母给了她勇气;当她找回自信,决心重新讲课时,父亲又成了她路上的拐杖。为此,父亲几乎每天清晨就陪同女儿出门,送她到学校,然后在附近的教室里等到下课。
重返讲台后,杨佳偶尔也会遇到以前的学生。有一对曾经是她学生的夫妻看到失明的杨佳,哭着说:“老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杨佳却劝慰他们:“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你们不要为我伤心。”这种乐观和坚韧给老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杨佳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走下去,追逐被夺走的阳光。
四、考上哈佛,杨佳成为了“中国软实力”
年,已经失明多年的杨佳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这在哈佛年历史上还是头一遭。杨佳很不容易,她要背诵每节课的内容,还要完成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量阅读量。起初,她一分钟只能听个单词;通过不懈努力,这个速度最终提高到了字/分钟。为了跟上进度,杨佳总是学习到深夜2、3点。在同学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杨佳的付出更是令人震惊。
最终,杨佳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时还获得了全场师生一致好评。导师破例给她的论文打上了A+的高分,认为她是“中国软实力”的象征。院长甚至在毕业典礼上当众表扬她是一个优秀的中国学生。这说明,哪怕处境艰难,中国人也有着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学习能力。
五、回国后,杨佳继续为残障群体发光发热
获得哈佛学位后,杨佳选择回国服务,帮助更多失明和残疾人融入社会。她为北京奥运会、残疾人奥运会制定了标准,带领相关科研项目,让体育运动也成为他们参与的平台。在国际残疾人大会上,杨佳的演说征服了与会代表,成功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任期四年。这再次彰显了中国残疾人的能力。
杨佳勉励大家:“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远见;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我们即便看不见道路,也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嘚瑟地向前冲!”可见,杨佳不仅证明了自己,也在影响和鼓舞更多残障者,成为他们心中的明灯。
综上所述,杨佳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实现自我超越的故事。它说明,一个人的境遇多艰难,也阻止不了她拥有梦想,争取成功。杨佳用自己33年的人生完美诠释了这一点。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梦想,不去努力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