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错觉的概念
视错觉是人类感知视觉体验中的一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固定倾向的扭曲,这是基于人类心理和生理因素产生的。产生视错觉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部因素又被称为刺激物,主要指自然和环境因素两种,光影、光线、形状和色彩的明度、纯度等都属于自然因素,而事物周围环境的变化属于环境因素。
不确定和偶然的外部因素影响造成人类不同时间地点拥有不同视觉感知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幻觉中的一种。内部因素具体指人类的生理因素,人类感知世界、认知世界都离不开视觉,视觉产生具有两个阶段,首先光存在并通过物体反射进入眼睛,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随后由视神经元将图像传入大脑,大脑尝试对其进行判断、重组并解读。但有可能出现大脑比眼睛感知物体速度更快的情况,这种大脑判断解读的方式是错误的,因此造成视错觉现象。
2视错觉的类型
(1)形态视错觉:形态视错觉中包括了长短错觉、对比错觉和图底转换错觉三种。其中长短错觉指外部条件的干扰会造成人们对长度完全相同线段的错误认知,如人们观察粗细或方向不一致但长度一致的线段可能会产生这些线段长度不同的错觉。而对比错觉指颜色亮度影响物体区域的大小,如两个形状大小相同但颜色或亮度不同的正方形,人们在观察它们时可能会产生白色正方形比灰色正方形大的视错觉。
(2)色彩视错觉:基于人类感知的色彩构成场景的复杂多变性,设计师合理运用色彩并灵活组合构成色彩视错觉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针对色彩视错觉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色彩视错觉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色彩对比错觉、色彩重量错觉、色彩温度错觉和色彩残像错觉。
首先,色彩对比错觉。色彩对比错觉是基于伊顿提出的“研究色彩之美可以从比较中提取信息”理论产生的,越强烈的颜色对比度可产生越明显的视错觉效果。其次,色彩重量错觉。视觉错觉可以关联人类奇妙的心理情感,如不同的颜色可能使人类对其体积重量产生不同判断,色彩的亮度是造成人类轻重不同判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因素是人类的视网膜反应度,如在生活中年轻人常选择高亮度浅色家具,而厚重的低明度家具则更受老年人的青睐,这是因为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心态不同。高亮度的颜色可以造成空间扩大的视错觉,反之光感度低的色彩常造成空间缩小的视错觉现象。
针对相同的空间,浅色地面比重色地面看起来更轻盈明快,个人的喜好和心理差异与不同明度纯度色彩的选择之间是相互印证的。再次,色彩温度错觉。不仅明度与纯度不同的色彩会造成视错觉现象,温度不同的颜色也会导致视错觉现象的产生,人们的认知感觉会受不同色彩温度的影响,人类长时间直视某物体可能会被该物体的颜色影响到心理感受。
暖色调会造成扩大面积的膨胀感,反之冷色调会造成缩小面积的收缩感。例如清晨的阳光射下的光线颜色偏冷,会造成人们冰冷的错误感知,而黄昏下的夕阳会投射下暖色调光线,此时人们会产生温暖的错误感知。
最后,色彩残像错觉。某物体在我们眼前快速掠过,此时大脑会展现视觉暂停功能,因此已从视线中离开的物体仍会在大脑保留视觉效果,这种视错觉现象被称为色彩残像错觉,它主要由正余像和负余像两种类型构成,如人们在观察红灯时,大脑会停留一段时间的红灯视觉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正余像,也被称为正残留图像。而负余像错觉十分特殊也很少见,它是指人类在完成观察物体后产生的原物体互补色的视错觉现象。
(3)动态视错觉:以上介绍视觉系统的基本理论体系后,随后可以基于以上基础理论深入研究视错觉的现象规律。重叠、旋转、波动、排列、组合和辐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可以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像可能会造成视觉的动态错觉,这是在原本的视错觉现象的基础上创造的。为在观察者欣赏静态物象时给观察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设计者可以利用动态视错觉理论将三维物体在二维图像中展示出来,以此让观察者拥有奇妙的动态视错觉体验,这也能大大激发观察者的观测研究兴趣。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