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放射科经过不断人才引进和培养,目前已经拥有15名医技人员。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多名医院多年工作经验。
●人物名片●
印小波,舟山医院放射科主任
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医学影像20余年,擅长普放、CT、核磁共振诊断。
拥有精湛医术更有一份责任心
韩邕,舟山医院放射科顾问,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放射学会会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尤其在骨关节影像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放射科医生,可以说是临床医生的眼睛,也是外科医生手术中的‘GPS’。”韩教授告诉记者,作为放射科医生,在临床上给病人提供正确的诊断,不漏诊、不误诊,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田伟民,舟山医院放射科顾问,医院放射科主任,从事放射工作数十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年退休后,加入到舟山医院放射团队。近40年,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勤奋耕耘,练就了一双“慧眼”,在多变的影像中,帮助挖出疾病的根源。
几年前,有一位患者因为腰疼前来就诊。做了腰椎磁共振后,田伟民却发现这位患者的问题并不在腰椎,而是在肝部。经过仔细分析辨别后,田伟民诊断该患者是肝部肿瘤引起的疼痛。做出正确诊断后,患者及时得到了治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这样的病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计其数。
田伟民介绍道,作为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将临床、病理相对应,这样才可以提升对疾病诊断的认识,帮助患者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同时,细心、认真也是放射科医生必不可少。在诊断中,即使漏掉片中一个很小的病兆,也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就是带着这样一份责任心,让田伟民对自己始终坚持高要求,退休进入医院后,他也从未放弃对自己能力的提升。
“我们医院医院,在放射诊断中尤其讲究精细化。不仅要诊断出患者伤在哪个位置,还要精确到哪一块肌肉,或哪一根神经。所以,这也需要我不断去学习更多关于骨伤科的知识。”
打造优质团队提升科室整体水平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放射科主任印小波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情况下,团队会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定期与相关临床科室进行业务交流,并派遣人员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升科室业务水平。
“近几年,放射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放射设备不断更新,而且放射工作的每个流程都要很强的专业技能支撑,这对我们医技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印小波是这样要求团队成员的,同时,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印小波在审片诊断时,非常细致。有时遇到一些复杂的片子,他会反复看上十几遍,查阅大量资料寻找蛛丝马迹,直到没有疑点才肯罢休。经常早就过了下班时间,在办公室还能看到他的身影。
而放射科的青年医生们,在田伟民、徐恩酥等几位医生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读片、诊断、独立写报告的能力,团队水平快速提高。
徐恩酥,现任舟山医院医技中心主任兼放射科副主任。医院院长助理,医院放射科主任。普陀区放射质控中心主任,舟山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放射工作40余年,徐恩酥能力全面,把舟山医院医技中心带得井井有条,他在CT诊断方面独树一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除了做好诊断工作,他还全力辅助印小波做好团队管理,在青年医生的传帮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几位年轻的医生学习能力都很强,也肯吃苦,之前他们的报告交到我这里还需要修修改改,但现在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徐恩酥告诉记者。
急患者之所急有“慧眼”更有“仁心”
“医生,我的报告什么时候能拿?”这句话是在放射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实际上CT、磁共振的每份报告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幅图像。这看似简单的几张片子和一张报告,从扫描检查到出诊断报告,需要层层把关,凝聚着放射科大量医技人员的辛苦工作。
简单的病例,半个小时就能出报告,但是复杂的病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印小波告诉记者,遇到一些疑难病例,他们需要向临床医师及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反复比对、研究,有时甚至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才敢做出判断。
“我们能够理解患者想要早点知道诊断结果,所以尽可能保证当天出报告,但是有些复杂的病例,我们不能因为患者着急,就随便下诊断。”
考虑到很多患者是从小岛上赶来看病的,为了能够更快出诊断报告,放射科的医技人员,从上班后就一刻都不停地审片、诊断,加班加点是他们科室的常态。尽管很累,但是能够让患者早点明确,印小波和他的团队都觉得很值得。
“放射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印小波介绍,为了能够帮助患者做更加精准的诊疗,医院在检查设备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年,医院增加了美国GE的1.5T核磁共振系统。这是一种无辐射、无创伤、无害的影像检查,被称之为“绿色检查”。
年,医院又引进了全套原装进口的日本佳能CT检查设备。
他们是战友,更是家人
面对病灶,他们是战友,在生活中,他们又像是家人。
“团队就像一个家庭。”印小波作为科室的主任,深知团队间配合、协作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使科室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我们印主任,就像是一个老班长。有时候中午,看到我们技术人员忙得没时间吃饭,他就会帮助我们操作设备。”放射科主管技师张明杰告诉记者,有一次,科室里的一位影像技师,家中亲人生病,想回家照顾,但一想到自己请假,工作没人完成,就非常犹豫。印小波知道后,不仅帮他批了假,还替他顶岗。
在工作中,科室里的成员之间也都是互帮互助,配合十分默契。“我们科室的影像技师,除了操作检查设备,也要求掌握基本的诊断能力。”放射科主管技师张明杰介绍说,技术人员在完成扫描检查后,并不是直接就把影像交给医生,而是会先做简单的判断,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联系诊断医生,共同研究探讨。
“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患者的健康。多一个人诊断,多一层把关,能够让最后的结果更加准确。”张明杰说。
来源:医院
编辑:费绎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