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7日至13日是第14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视野不丢,生活无忧”。世界青光眼周是由世界青光眼联合会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联合会共同发起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旨在让更多人知道青光眼、了解青光眼,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避免永久性视力丧失。
青光眼是人类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仅次于白内障,但却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发布的《中国青光眼指南(年)》数据显示,年全球原发性青光眼患病人数超过万,年将超过1亿。我国是青光眼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的人患有青光眼。年我国青光眼患病人数达万,其中致盲人数达万。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也与青光眼的发生有关。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疾病,由于病理性的眼压增高,超过视神经的耐受能力,造成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以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这样看来,“眼压”好像是青光眼的“始作俑者”。
一般在临床上,眼压是衡量是否患有青光眼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眼压范围在10~21毫米汞柱,若眼压超过21毫米汞柱,或双眼压差值大于5毫米汞柱,或24小时眼压差值超过8毫米汞柱,则为病理性眼压升高。病理性的眼压增高是诱发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该病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到中晚期出现视力明显下降才就诊。但这种视力损伤不可逆转,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逐渐缩小,最终会导致永久性失明。因此,青光眼又被称为“视力的杀手”,可导致视力的严重损伤。
青光眼最主要的类型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其中前者又可以再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症状明显,常有眼胀、剧烈头痛、流泪、畏光、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开角型青光眼在早期甚至于中期,可无症状,视力常不受影响,不易判断,医院进行青光眼专科检查。
闭角型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主要和眼球,尤其是房角的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多见于短眼轴,也就是眼球比较小的人。这些人多数为远视眼,表现为年轻时视力特别好,但花眼很早,多数在40岁以前就开始表现出老花眼倾向。这种结构发育异常有遗传性,如果父母之中有人患闭角型青光眼,而子女视力特别好,无近视表现,医院排除一下青光眼的可能,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
开角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也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但是遗传方式尚不明确。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过于肥胖或者过于消瘦,以及全身的血管疾病都是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对于围绝经期的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也是青光眼的一个危险因素。
那么怎样会发生眼压升高,从而引起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呢?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与下列一些因素有关,如:眼部的解剖因素,如小眼球、短眼轴、浅前房、窄房角、较厚的晶状体、不稳定的晶状体;心理因素,如剧烈的情绪变化、紧张、激动、焦虑等引起的自主神经的不平衡,交感神经紧张性高,副交感性神经紧张性低;睡眠障碍;寒冷、过量饮水;暗环境时间过长;暗环境下长时间看手机;糖尿病;家族遗传史;高度近视;性别;年龄等等。
这些高危因素会引起眼压升高,患者眼压升高后会出现视力急剧下降伴有雾视、虹视(看灯时可见红绿相间的光圈),眼红、剧烈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类似于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常常发生在凌晨,也会被误诊为“脑梗塞”等全身疾病。所以,需要常常提醒患者和家属,有医院检查,找出病因,及早治疗,避免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
如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现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夜间看灯会出现像彩虹一样的光环,雾视,眼睛胀痛、眼眶痛,鼻根部发酸发胀,视野变小,视力下降,剧烈头痛,眼痛,视力急剧下降,睡眠不佳时症状加重,休息好或心情好症状会消失等症状出现时,医院眼科就医,让眼科医生进行专项筛查,以把握最佳的治疗和预防的时机。
虽然青光眼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发病的风险:
1.定期做眼部检查。定期的眼部全面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青光眼。建议40岁以下人群,每隔5-10年检查一次;41-54岁人群,每2-4年检查一次;55-64岁人群,每1-3年检查一次;65岁以上者,每1-2年一次。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应更频繁地检查。
2.定期、适度锻炼。
3.已经有眼压高症状的患者,应遵医嘱使用降眼压的眼药水,以降低青光眼发生的风险。
4.使用机器工作或进行高速球类运动时佩戴护目镜,防止眼外伤。
5.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参考文献:
[1]高文清.警惕眼压高预防青光眼[N].中国家庭报,-03-01().
[2]颜巧灵.青光眼的危害及治疗[N].大众健康报,-07-15().
[3]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