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重症疾病,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征,加之多数患者对疾病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因此增加了再次卒中的风险。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通过探索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可逆性原因加以积极干预,改变生活不良习惯,从而预防卒中再发。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主要着眼于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呼吸睡眠暂停等。针对以上危险因素的控制,个体化药物治疗在预防卒中复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入住我科的患者吴叔(化名),即是因为在刚渡过卒中急性发作期后停用一周的药物,导致症状突然恶化,好在经过我科治疗后,最终好转出院。
一、典型病例一个月前,吴叔突然感觉头晕头痛,因为症状轻微,所以就没有在意,但到了第二天醒来后,吴叔就惊恐地发现自己竟然说不出话来了,还伴有右边手脚无力,家属发现异常后,紧医院,经检查后诊断为“多发性脑梗死、脑干梗塞”,由于发病时间不明,无法进行静脉溶栓,随后十余天里,经过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吴叔的症状得到了控制。
回到家一段时间后,从医院带回来的药物很快就吃完了。吴叔感觉自己已经恢复,加上对这个疾病认识不深,就抱着侥幸的心理没有去复诊。但就在停药的第七天,吴叔却出现复发,而且这次症状更为严重,医院治疗后没有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家属立即带着吴叔医院神经内一科。
二、治疗过程抵达我院后,主管医生谢泗芬医生分析:患者老年男性,本次发病以言语含糊不清、右侧肢体无力为主要症状;完善流行病学史:患者吸烟40余年,每天1-2包,饮酒40年,每天3-4两白酒,喜食肥腻食物;查体部分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偏瘫步态,右侧病理征(+),余无明显阳性体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外院诊查资料,明确诊断为脑梗塞。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甘油三酯:2.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
心脏彩超:高血压性心脏病改变,主动脉硬化并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左侧附壁软斑),右侧锁骨下动脉附壁斑块形成(软斑)。
头颅DWI检查示:左侧额顶枕颞叶、左侧放射冠区、右侧小脑蚓部多发脑梗塞灶(亚急性期为主);双侧丘脑、右侧基底节区、桥脑多发陈旧性腔梗。
CT血管成像(含头+颈部):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并脑动脉多发狭窄,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上干明显狭窄;主动脉弓及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多发钙化斑,头臂干软斑块形成。
住院期间经过抗血小板、降脂、改善侧枝循环、改善认知等治疗后,吴叔的症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并于近期好转出院。
神经内一科王展航主任表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极大,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甚至致残。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后1~2年复发率可高达20.6%,复发性脑卒中易造成更为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对于大部分就诊时已超出血管再通时间窗的患者而言,应该深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加强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二级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工作中,应结合每个患者的实际病因,选择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加强科普教育,树立科学认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等,从而提高整体诊疗水平,改善预后。
神经内一科,您身边的家庭医生,扫一扫加入我们
专家介绍王展航
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内一科主任,医学硕士,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医养融合分会副主任委员,抗衰老及脑变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康复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认知睡眠障碍防治与脑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应用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华南名医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医学专家会员。曾任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科学会委员。
专业: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及免疫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诊治主持省级课题1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1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多2项,国内外已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主编《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参与编写《神经遗传病学》第二版。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08:00-12:00,下午14:00-17:30
24小时咨询
医生办公室-转
护士站-转
谢泗芬
医学硕士,住院医师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神经内科专业。
擅长:脑梗死、脑出血、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救治。对多系统萎缩、遗传性共济失调、运动神经元病等罕见病的诊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相关阅读?破解罕见病的治疗困境,我们在路上
?高温灶旁练就“火眼金睛”?当眼周被“圆环”包围,应警惕这种遗传病
?打嗝停不下来只是胃不舒服?警惕小症状提示的健康风险
?八旬老者缘何无故舞蹈?原来是脑里出现梗塞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应该做什么检查?
?别把啤酒不当酒,每天喝半瓶,也可以发展出这个疾病
?一次相随,十年相守,不负患者信任之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