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地区,由于高原地理条件的影响,缺氧、强紫外线导致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眼疾发病率较高。
近日,中国核工业北京四〇一医院启动了“西藏·尼木光明行”公益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11月8日,在四〇一医院召开了尼木光明行总结报告会,房山区委卫计工委书记吴卫星、原子能院副院长叶国安等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医疗队队长韩月圣代表医疗队做了“大爱无疆、尼木光明行”专题报告。
本次尼木光明行活动从10月30日医院眼科团队4名成员奔医院开始,历时6天,队员们克服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语言障碍、条件简陋等诸多困难,共为名藏族同胞进行了白内障筛查,进行手术84例(白内障80例、翼状胬肉4例),手术患者基本实现脱盲,圆满完成了尼木光明行的任务。
韩月圣说,这次活动的成功,不仅医院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房山区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援藏期间打下的基础,感谢现援藏医疗队的大力支持,感谢医疗队每个同仁的忘我付出。希望光明行活动能够持续长久,因为,藏区人民真的很需要。
队员张佳男、焦瑞雪、梁树芳分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参与此次活动的感受、体会。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说的最多的话“感动、感动、还是感动”。他们的每句话都深深地触动了与会者,与会人员都深受感染,很多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张佳男
△焦瑞雪
△梁树芳
房山区委卫计工委书记吴卫星代表区卫计委向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表示祝贺,感谢四〇一医院在援藏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援藏专家做出的努力。并指出,这次光明行活动真正的践行了党和政府对边远地区送温暖的精神,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更多的医务人员积极踊跃地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
原子能院副院长叶国安代表原子能院党委对4名队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并感谢区卫计委把光荣的任务交给四〇一医院。他说,四〇一医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十九大精神,为藏区人民送去了光明、温暖、大爱,收获的是感动、喜悦、尊崇。扶危济困既是社会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从援藏医疗队员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行为的高尚、职业的高尚,尽职履责的高尚。
四〇一医院院长杨立军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医院的技术水准,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同时也是对新医改技术进步、医院发展动力的最好解读。感谢医疗队在此次活动中的努力和付出,希望继续得到房山区卫计委、原子能院的支持,在扶助工作中,四〇一医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履行社会责任。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动,感动的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事为小处彰大义,最是细节显情怀,本次尼木光明行活动虽是国家精准扶贫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藏区同胞来说却是最贴心、最暖心的举动。
下面,让我们逐一跟随这四位援藏医务人员,跟着他们带回的文字与画面,去回顾这一段震撼心灵的经历,去见证这一段不平凡的感动和精彩......
驱散黑暗,播撒光明
——西藏.尼木光明行记
△四〇一医院眼科韩月圣
当神为我们创造光明,照亮整个繁华世界,却还有一个群体无法消受这世界的美好。他们是白内障患者,但大部分只要及时就医,通过手术就可重新看世界。西藏——这里有高原静美的风景与淳朴的民风;这里有心灵最纯净、对神最尊敬的人们,他们没有理由错过眼前的风景。他们这个看世界的梦,谁来达成?
近日,中国核工业北京四O一医院启动了“西藏尼木光明行”公益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筛查了人次,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美国进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80眼,除3眼分别因青光眼晚期、陈旧性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失明外,其余77眼术后均获得重新看世界的机会!
简单的仪器,两台超声乳化仪及1台便携手术显微镜、眼科A/B超、手持式裂隙灯显微镜。优秀的团队,由具有3万余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经历的眼科主任领队、眼科副主任协助、1名眼科护士、1名手术室护士。精心的准备,设备、耗材、药品逐一盘点,并对人工晶体度数进行详细分段,力求符合尼木地区患者客观条件;认真讨论活动细节,为避免手术前后任何差错,制定流程。
在海拔米的青藏高原上,我们一行四人带着中国核工业北京四O一医院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嘱托,带着西藏尼木县白内障患者的期盼,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西藏尼木,不顾连续3夜睡眠的严重不足及旅途奔波的疲惫,克服心悸、缺氧等高原反应,一到达即开展工作。筛查、宣教、核对患者信息、手术、术后检查等环节井然有序。第一次术后大家顾不上吃晚餐,不顾疲劳加班继续筛查,准备第二次手术。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平原地区使用超声乳化仪器的参数受低气压的影响需要重新设置,但对于初上高原作战的我们,一切从零开始,需要不断调试瓶高、流量、负压,直到达到最佳状态;语言的不通,医院安排了翻译,但仍缓解不了患者的紧张,使劲睁眼、闭眼、上扬下巴、压低下巴、晃动脑袋,增加了手术难度;这次手术的白内障患者90%(71眼)都是过熟期或成熟期,超声乳化风险加大,破囊、掉核、不能植入晶体随时都会发生。这一切都考验着我们的技术。“善事做好,好事做实;手术实施一例,成功一例”,临行前杨立军院长的教导时刻督促着我们,丝毫不敢大意。充分发挥我们精湛的技术,大家精诚的合作,两个下午共10个小时的时间里高效的完成了84例手术(含4眼翼状胬肉),手术并发症0发生,植入人工晶体79枚(1眼因青光眼晚期无光感未植入),手术成功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铮铮誓言诠释着我们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驱散黑暗,播撒光明”是我们的信仰,聚合起我们的仁心与至诚,这至真至诚让我们收获了手术成功后的喜悦,同时也收获了无尽的感动。到达时藏族同胞们自发列队迎接;手术、检查时自觉的排队,没有喧哗,患者间互相帮助;术后揭开纱布那一刻患者满足的笑容,由衷的伸出大拇指为我们点赞;先检查完的患者及医院,坐在检查室外露天的冰冷的台阶上,静静的等待,我们一出来,争相献上他们亲自熬制的酥油茶、热乎乎的小土豆,还有那洁白的哈达,握手、鞠躬、拥抱,生涩的汉语说着谢谢;我们离开尼木时,他们依依不舍地挥手说再见,绕着我们的车子来回走着,眼里含着泪!此时此刻,我们早已热泪盈眶,心里默念着,尼木,我们明年还会再来。
“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见世界,我们只是借了神的光。”你我的参与,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光明带来的生命之美!
医院西藏尼木光明行活动有感△四〇一医院眼科焦瑞雪
神圣的雪域高原,浩淼的山川湖泊,漫山遍野飘扬的经幡,虔诚坚定的身影融汇成的西藏印象,让我对那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苦于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心头萦绕的这个愿望迟迟不能实现。而今,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眼科西藏尼木光明行活动4人小分队成立了,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跟随我们眼科的韩月圣主任,还有另外两名同事,踏上了西藏尼木县的热土,开始了“医院西藏尼木慈善光明行”之旅。
西藏尼木县是一个海拔约米的高原贫困县,出发前的准备会议上,我们不断被告诫那里的条件艰苦和高原反应的严重性,我清醒地意识到这次的光明行不止需要爱心、精湛的医技,更需要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终于,我们一行4人于年10月30日清晨出发,经过数小时的长途飞行和2小时的汽车颠簸来到了尼木县。一下车便有了轻微的高原反应:心跳加速,头晕,头疼,全身乏力。内心不免焦躁起来,这样的身体能行吗?岂不是拖了全队的后腿?想到这,我深吸了几口气,心情渐渐平复下来,感觉稍微好受一些。但医院大门时,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站满大院的藏族同胞,他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写满了对光明的期盼和对专家的敬意,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着长队站着静静地等候,我的心立刻被震撼和鼓舞了,精气神儿也上来了,赶紧收拾设备,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
?
我的主要工作是门诊筛查和术前准备,虽很繁琐,却能接触到更多藏族同胞,体会到他们淳朴的民风。问诊、查视力,泪道冲洗,结膜囊冲洗,消毒,麻醉,标记,散瞳是我的常规工作,需要我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工作量非常大,但每当我看到一个个有望通过手术治疗而提高视力的病人他们脸上绽放出来的那种即将恢复光明的喜悦之情时让我的心情也随之无比的兴奋;可当我看到不幸失去治疗机会的藏族同胞,他们默默地流着眼泪,黝黑的皮肤也遮掩不了的失望和无助时总是会深深地刺痛我的心。短短3天的时间,我们一共筛查患者人,白内障手术80人,翼状胬肉4人。想到有那么多藏族同胞有望恢复光明,我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快乐和满足。
?
此次活动虽然短暂,和藏族同胞接触的时间也不多,加上语言不通,交流的也不深入,但他们的朴实、虔诚和对我们医务人员的敬重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的内心得到了一次极大的升华。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手术第二天复查时,每一位接受过手术的患者都给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表达他们内心崇高的敬意,至今想起来内心都暖暖的,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小事,但他们却回馈我更多地感动,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如果还有这种机会,我一定还会参加,奉献我的一片光和热给我们善良朴实的藏族同胞们。
西藏尼木,来过便不曾离开的地方!我还会来的!医院光明行还会回来的!
感动无处不在
——“西藏尼木光明行”之有感
△四〇一医院手术室梁树芳
有首诗里这样写道:“有一种内心的颤动,是当你双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有一种心境的开阔,是当你双眼看着这片天空的时候;有一种自由与热情无限奔放与飞翔,是当你驰骋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这里,就是西藏。”它是那样的神圣,让人心之向往!
幸运的是,在今年的“西藏尼木光明行”公益活动中,我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年10月30日凌晨5点,医院眼科主任韩月圣带领副主任张佳男、护士长焦瑞雪以及手术室护士梁树芳一行人踏上了去往拉萨的行程。所谓好事多磨,我们历经了空中管制,飞机返航,不得已又返回成都,我们带着8大箱子的手术所用机器、器械、药品等各种行李来回奔波,终于第二天凌晨3点多重新踏上飞往拉萨的飞机,大概上午8点左右我们到达拉萨贡嘎机场,早在那里等候的尼木县副县长张振山及院长谭申权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并叮嘱我们多休息,少活动,还特意准备了红景天和各种的水果。
尼木第一天稍作休整后,我们一行人于11月1日上午驱车2小医院。当车开进大院门口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医院的医护人员整整齐齐的在那里排队等候,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些所谓的头晕头痛、胸闷统统拋之脑后。待赵金祥书记做了简短的启动仪式后,我们四人开始分头行动,韩月圣主任带着张佳男副主任、焦瑞雪护士长组装机器进行筛查工作,我则跟随援藏麻醉师黎荣福主任到手术室进行查看。从摆手术床到安装超乳机,从摆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到检查手术器械,每项工作都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突然,我发现,怎么没有看到手术所用的刀和眼用透明质酸钠,到哪去了呢?翻遍所有的箱子都没找到,我立即报告韩月圣主任,经过多方查证,电话联系,才了解到那个装有刀和眼用透明质酸钠的箱子,不知道为什么从拉萨到尼木再到拉萨最后又回到尼木,多次折腾,由此可见这里不管是交通还是通讯都要稍差一些,最终我们找回了那个箱子,我如释重负,虚惊一场。我,相当于韩主任的大后方,要确保手术器械及用物准备是否齐全,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下午,我去了供应室,做手术最重要的就是无菌、安全,而消毒手术器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了能使手术顺利进行,我建议把小型的高压锅挪到手术室,小锅消毒快,时间短,离手术间近,可以使手术衔接的更完美。而供应室的阿姨不辞辛苦的一直在等待,等我打完包,好给第二天的手术器械消毒。待韩主任他们筛查完后,我拿着手术通知单认真地核对着晶体度数,这个很重要,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此次活动我们准备了枚晶体,每个人的晶体都要认真核对,千万不能放错,如果放错的话,将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度数,就跟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身高不一样,胖瘦不一样是一个意思,合适的晶体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视觉质量。所有的一切准备妥当,我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到了晚上,尼木的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宾馆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显得异常寒冷,房间里只有一个小太阳,外加电热毯跟毛毯,这样勉强够暖和。虽然我不时的吸几口氧气,这一晚因为高反还是睡得不那么踏实。
尼木第二天早上醒来觉得自己头晕、胸闷,心想:“完了,高反加重了。”为了不拖后腿,我稍作调整,放慢脚步医院。跟往常一样,进入手术间前换好拖鞋、刷手衣、裤,戴好帽子、口罩,再次检查手术所有物品及器械,等待主任到来。当主任刷手上台后,我们这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展开了。因为与藏族同胞语言不通,院长谭申权特意从其他科室抽调了翻译和帮忙的医护人员。为了手术不出错我们对患者的核对精确到了年龄及家庭住址,因为藏族同胞的名字没有姓氏,有好多重名的或音一样字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更精确。
起初,我担心晶体会出错,所有的事都自己亲力亲为,后来发现自己身体根本吃不消,就把各项工作细化到个人,我自己负责打所有的无菌物品,大家一起核对患者身份和晶体度数。不知不觉中,过了下班的时间,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要离开,就连供应室的阿姨都在等待手术结束。快晚上8点的时候,47台白内障手术全部做完。这样大的工作量,又是在高原地区,说不累是假的,但是当听到楼下还有人在等待筛查时,韩主任和张大夫顾不上休息,脱掉手术衣再次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而麻醉科的黎荣福主任、手术室护士田珠敏、供应室阿姨(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她的名字)以及那些保洁员阿姨们也在忙碌着,打扫卫生、消毒手术间、准备器械,因为一会儿还有一台阑尾手术,为了配合我们手术,他们一直默默奋斗在第一线。后来得知他们工作到凌晨12点左右,但是第二天他们依旧精神饱满的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为我们当天的手术做准备,在这里为他们这种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的精神点赞!
尼木第三天这天上午,医院的住院楼前面有好多眼睛遮盖纱布的患者,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呢?复查,重见光明,多么开心的时刻!当我打印完今天的手术通知单从楼上下来的时候,看到很多白内障术后患者并没有走,看见我后他们不约而同的起身望着我,我感受到他们眼神里流露出的真诚和感激。就在我还诧异的时候他们把洁白的哈达戴在我的脖子上,我瞪大眼睛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在别人眼中手术室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里面的护士深居简出,外人根本看不到全貌,只露两只眼睛,所以一般没人认得出我们,此时此刻我的心被震撼了。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却一眼认出我并把把所有的感谢之情都融入到这洁白的哈达之中,戴在脖子上是那样的沉甸甸。
今天有了昨天的适应,明显进度快了不少,37台手术赶在下班前结束了。2天筛查人,手术84人,其中翼状胬肉4人,植入晶体79枚,1人为青光眼。
尼木第四天今天复查完之后,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就要结束了。临行之际,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她叫美朵,是医院的保洁员。她穿着藏族特有的服装,映着阳光是那么的美丽,当她看到我后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一直在说:“老师(老师是对所有援藏人员的尊称),谢谢!”美朵是昨天第一个手术的患者,她做的是翼状胬肉手术,那天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我只是在手术间门口多提醒了两句:“美朵,你是今天第一个做手术,手术很简单,一点儿不疼,你要坚强哦!”没想到,她却记在了心里。美朵就这样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我能感觉到她的不舍,也能清楚的看到她眼眶里泛起的泪花,但是没有办法,我终将要离开。后来,我请张佳男医生为我们拍照,美朵却说:“我眼睛盖上了,不漂亮了。”我说:“不,你很漂亮!”她说:“我喜欢你!”我说:“我也喜欢你!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来北京。”就这样简单几句话和小孩子一样,我和美朵成为了朋友,还互留了电话号码。到了分别的时刻,美朵依依不舍的把我送上车后,竟绕车走了好几圈,当韩主任跟她说,我们还会再来时,她才停下来,她那么美丽、善良、淳朴,让我为之感动!
后来,我应谭申权院长和黎荣福主任邀请,为医院医院讲次课。对于从来没有讲过课的我,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立即联系我们护士长邹惠红请求帮助,护士长通过查找,帮我找到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课件。没想到自己竟能在海拔米的医院给藏族同胞讲课,从紧张的手心冒汗到收放自如,从理论到实践,我都对自己惊叹不已,给自己点赞!
虽然这次西藏之行很短暂,但是在这里经历的点点滴滴将永远刻在心里。在这里,再次感谢院领导给我展示自己的平台,感谢韩月圣主任的信任,感谢张秀海主任及邹惠红护士长对我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同事给予我这次心灵洗涤的机会,谢谢大家!如果以后有机会,我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藏尼木光明行活动感想
△四〇一医院眼科张佳男
西藏,一个神圣而向往的圣地,今年我作为一名白内障手术医生有幸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我们一行4人,2名大夫2名护士,经过我们积极配合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完成例白内障患者的筛查,对其中的84名患者进行了手术,除外3名眼底病患者视力未提高外其余患者全部脱盲,达到了我们初期手术的目的,顺利完成任务。
在整个活动中发生了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不断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不断前行。
飞机落地,我们就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闷的症状,当时在机场打开保温杯时就听到“噗”的一声响,才意识到藏区的气压有多低。高原气候使我们的心跳从每分钟70余次增加到90余次,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而我还不争气的不断放屁,惹得同事们都用鄙视的眼神远离我,后来才知道这也是高原反应导致胃肠缺氧所致。前来接机的张副县长及谭院长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并嘱咐我们注意并减少活动,以减轻高原反应。
还没来得及欣赏藏区的美景,我们就驱车2个小时抵达医院。
在进入医院的第一天,我就被站的整整齐齐的患者及医务人员震撼到了——他们在列队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受宠若惊,从未有过的礼遇预示着这次活动的非比寻常及意义重大。
忍受着头晕脑胀的高原反应,我们立马安装仪器开始术前筛查工作,医院提供的医务人员的翻译,我们和藏族同胞进行着简单的交流,藏族同胞对医生、护士极其尊重。藏语里,医生的称呼是“安吉拉”,如同英语里“天使”(Angel)的谐音。当听到大家满怀尊敬地称呼自己“安吉拉”时,我心中无比感动。为了对得起“安吉拉”的称呼,我发誓一定要努力为他们治病。“安吉拉,我可以手术吗?”这是现场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当听到自己可以手术的时候,这些藏族同胞都像个小孩子一样的冲我们点点头满足的离开,进行下一步检查。但是有一名年轻的藏族小伙子由于外伤而不适合手术时,期望的眼神瞬间变得非常沮丧,他年轻的妻子甚至留下眼泪,这使得我很揪心。
第一天我们就筛查了90多名患者,有48名患者可以进行手术。第二天一早我们又筛查了来自牧区的40多名患者,筛查完成后我们都进入手术室准备手术,紧张的手术刚开始,就听到罗布次仁副院长说还有9个边医院,怎么办,脱了手术衣下去继续筛查肯定不可能,门外还有48名患者等待手术,只能告诉罗布次仁副院长说等这一天手术完成后再说。晚上7点15分,历经7个小时,48名患者顺利完成了手术,而我作为助手也是累的精疲力尽,腰酸腿疼,附加头晕脑胀的高原反应。趁大家还在收拾器械,我迅速换好衣服去筛查等待我的9名患者,等我走到检查室的时候我惊呆了,满满一楼道藏族老人渴望的眼神看着我,边巴副院长冲我咧嘴说:“没办法,他们大部分都是牧区的,离得远,都是陆续赶到的。”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为一位82岁的老卓玛检查时,她念念有词,双眼紧张的使劲儿闭着,我不停的和翻译沟通让她放松并睁开眼睛,当检查完告诉她可以手术的时候,这位老卓玛笨拙的从检查床上坐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向我深鞠一躬,满含热泪的向我伸出双手的大拇指,“安吉拉,安吉拉”的说个不停,我赶紧起身扶起她,眼泪不听话的流了下来,刚才还有些抵触,还腰酸腿疼、头晕晕的我瞬间精神百倍,原来藏族同胞是这样需要我们,从早上等到晚上,天已经黑了,这么长的时间,人非但没有少,还由原来的9人增加到20多人,他们不仅没有焦躁,还满怀感恩的看着我,静静的等待着,我能拒绝他们吗?
11月的尼木县晚上相对于中午的干热显得异常寒冷,我们住在尼木县号称最豪华的宾馆还是冷的不行,电热毯、小太阳、厚毛毯全部上阵,才勉强入睡。但是由于缺氧,晚上又多次醒来,胸闷气短的我赶紧打开氧气吸上两口再沉沉的睡去。
早上十点吃过早饭,医院发现昨天医院的广场等候我们,看医院,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站起身子,向我们点头微笑,晚上睡眠不佳所致的困倦在见到这些善良、淳朴的人们的时候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揭开纱布的那一瞬间,看到的是更多的惊讶和欢喜,他们有的甚至喜极而泣。
“我看不见7、8年了,我们村前几天就下通知了,说是北京专家医疗队来免费做白内障手术,激动的我不知如何是好,这不,手术做完了,一点儿也不疼,今天早晨4点钟就来排队了,过去,一直很想治疗,家里穷,没钱治。”尼木乡尼木村的村民尼尼表现得异常兴奋。
“还能省下几千元的手术费哩,感谢党,感谢政府!”这是农牧民患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使人感动的还在后面,当做完术后检查后,人们纷纷走出检查室,在病房楼门前席地而坐,喝起酥油茶、吃起黑乎乎的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我好奇的靠近一家人准备拍摄一张照片时,做完手术的老妈妈变魔术一样在我面前撑开一个袋子,里面是冒着热气的黑乎乎的长长的小土豆一样的食品,我好奇的拿起来一个咬了一口,咸咸的,确实是土豆的味道。看我吃的满意,老人家顺势将一袋子土豆塞在我的手里,执意要我收下,我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一天的口粮,对于吃过早饭的我深感愧疚。这时候更多的人围拢过来,从怀中掏出洁白的哈达笑盈盈的套在我的脖子上,蹩脚的“谢谢”或者“安吉拉”声此起彼伏,一条、二条、三条......,我拿着相机,吃着小土豆瞬间就蒙住了,我不停的说着谢谢,脖子上的哈达越来越多,以至于我都无法挪动脚步,我热泪盈眶,善良的人们呦,我们仅仅是尽了一个普通医生应尽的义务而已,而你们却用最真诚的心意来表达你们的善意。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一丝丝世俗的做作,而是满满的淳朴、善良和感激。我行医十余年,手术过千例,从没有这样被患者所认同和敬重,我突然感觉心里满满的成就感及自豪感,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级表现?我不知道,但是我现在依然还记得当时很陶醉、很激动、很满足、很幸福......当然接下来我所有的同事都经历了这样的献哈达的仪式,所有的人和我一样眼泪转动,觉得来藏区确实做了件非比寻常的善事,此生无憾。
后来问我们同行的手术室护士梁树芳什么感觉的时候,她说:“被人需要真的很重要,这次西藏之行很满足,虽然很紧张没有像普通旅游一样有时间到处转转,但是心里的满足感是普通的旅者所无法感受的。”,而我们的领队韩月圣主任最常说的一句就是,“这样的患者你有理由拒绝吗?”。我时常也扪心自问,我们此次西藏之行我做了什么,能受到藏族同胞如此的敬重,我们所做所为再普通不过,只是尽了我们的医生之责而已,但是就是这样的普通之举却在尼木县受到了如此厚重的礼赞,也许这就是最朴素的、最纯粹的医患关系。
西藏地区的白内障发病率要比内地高出几十个百分点,作为一名白内障手术医生,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防盲手术确实是一个可持续的工作。因为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患者因为看不清而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很大困难。白内障这个小手术在缺医少药的西藏地区变得弥足珍贵,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还能再次进藏,尽自己一份力量,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光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尼木县的援藏医生及行政干部,在我们手术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需要在尼木县这个平均海拔米的地方工作一年甚至三年,需要克服在内地想象不到的困难、孤独和寂寞,但是在和他们相处的几天里,他们积极向上,团队和谐融洽、乐观,给予我们很大的精神力量,再次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医院院长谭申权默默奉献尼木16年,为了医院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核工业北京四0一医院院长杨立军及各位领导在这次“尼木光明行”过程中给予莫大的经济支持和帮助,正如杨立军院长所说,我们这次“尼木光明行”是为自己积福积德,同时也为四0一医院积福积德。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感谢我的领队韩月圣主任,是他带领我们顺利完成筛查、手术、复查等工作,是我们此次“尼木光明行”的实际操刀者,非常感谢他对我们三人的信任及帮助。更感谢默默在单位留守的兄弟姐妹及所有的同事的家人们,是你们的支持使得我们此行没有后顾之忧,也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此次西藏尼木之行,甚是圆满,此生无憾!
?
来源:中国核工业北京四〇一医院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健康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