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如果生病了,吃药可能就不是唯一的选择了。
21世纪是细胞治疗的时代,通过特殊的材料和治疗手段,让人类的细胞得到再生,修复受损部位、治愈疾病。
在传统医学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上,干细胞研究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希望。
近年来,干细胞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热点,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在这一医疗前沿领域,我国的科学家也在积极探索治病救人的新方法。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戴建武表示:在再生这个领域来讲,大家认为最难再生的或者最不能够再生的组织,大概就是神经中枢神经,所以脊髓实际上是一个例子。
01脊髓损伤修复有多难呢?这是一张公元前年的埃及医书,它上面写着脊髓损伤是不治之症,也就是说年以来,甚至是人类有史以来脊髓损伤的治疗都没有什么进展,今天我们能为损伤病人做的是,用大剂量的激素减压,减少他的继发性损伤,帮助病人做康复让他能够适应残疾人的生活,其实别的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脊髓和大脑是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任何指令都是通过脊髓传达到四肢的,同样四肢对外界的感知也是通过脊髓传到大脑加以分析判定来做出反应,脊髓实际上相当于通讯系统中的电缆,十分重要。我们经常看到地上标识,此处有电缆不能深挖,实际上我们人体结构里面保护最严密的一个器官就是脊髓,它深藏在我们背后的脊柱里面,所以一般伤害不到脊髓,尽管如此,疾病和事故仍然可以导致脊髓损伤。
可以看到上图中神经跟外面的边界没有了联系,导致了脊髓的中断,就是我们常说的截瘫,脊髓损伤以下的部位任何感觉和运动都会消失。
有两位著名的脊髓损伤患者,一位是张海迪,她是由疾病导致的脊髓损伤,还有一位是演员ChristopherReeve,他因骑马摔下来导致颈部的脊髓损伤,他建立了脊髓损伤研究基金,募集了大量的钱和人希望能解决他的问题,然而几年前他还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脊髓损伤还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其实我们的很多组织器官,例如皮肤、骨头,一旦损伤以后它会激发机体形成一个适合再生的微环境,这会帮助你皮肤修复、骨融合,也就是说如果不小心骨折了,伤筋动骨天就能好,但是脊髓损伤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实际上会形成一个抑制再生的微环境,干细胞也不能分化成神经元。
02生物材料为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带来希望研究员戴建武:虽然干细胞和生长因子也具有修复损伤的能力。但是,由于体积只有纳米级,在丰富血流循环的作用下,
很难作用于受损部位,因此,修复再生一直是个难点。戴建武瞄准了这个难点下手,制作了固定和连接损伤部位的生物支架。
一名不幸遭遇车祸,颈段损伤,下肢完全不能活动的病人,在进行完“神经胶原支架”干细胞移植手术后,已经逐步恢复其下肢功能,神经信号能够跨越损伤部位进行传导。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戴建武:“我是另辟蹊径,它可以确确实实通过我们设计的这个功能,它可以结合干细胞或者结合生长因子,就可以确定这些有效成分在空间的定位,帮助重建微环境。”
03无独有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在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是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可能在于其能够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血管再生,抑制炎症反应,并产生旁分泌效应促进宿主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
据华西医生报道,前不久一名因外伤性脊髓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的中年男士,成为首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研究”的患者。
在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前,项目组已做过大量前期动物实验准备,并经过各级部门等一系列复杂的审批之后,该课题于年4月完成国家备案,成为四川省内首个完成国家备案审查的干细胞临床研究课题。
年,课题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整个临床研究周期将持续15个月,患者需住院8次,前4次为注射,后4次为随访。
在注射阶段,治疗团队先会放出少量的脑脊液,减轻患者的脊髓压力,再将间充质干细胞制剂注入椎管,观察治疗效果。
目前首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已完成4次间充质干细胞制剂注射,尚无不良反应。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给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一些新的“治本”的希望。
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干细胞疗法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再生。期待未来科学家们能够开展更多、更大规模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试验,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干细胞的医用价值,让更多脊髓损伤的患者真正受益。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