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聲如洪鐘,健步如飛,何以做到?救死扶傷,精神不減,鶴發童顏,誰人知曉?皆為氣功養生拳術大師李鴻義教授修身養性幾十年,而今之寫照。
——題記
文/記者王林強郭莎莎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在暢享美好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這樣那樣的競爭壓力。於是,不經意間,疾病竟然找到府來,給正常生活帶來無盡羈絆。可以説,重視與運用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在當今許多人的頭腦中概念清晰,但落實到行動上卻差強人意。
事實上,念好防字訣,扼疾病于未萌,不僅是對自身健康的負責,而且還是對工作崗位、對社會的負責。
李鴻義對疾病的治療及養生保健,在半個世紀多的探索與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妙手回春挽救了許多人的健康,避免了許多家庭破碎,而且廣泛傳播健身之道,使許多身患疾病或處亞健康的人群得到有效調理,恢復健康之身,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與推崇。
陽春四月,春風拂面,花紅柳綠,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中國網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登門拜訪了李鴻義教授。
在見到李教授之前,我們心想,81歲的老人該是什麼模樣,能否正常地行動與交流思想呢?當李鴻義教授出現在我們面前時,一切疑慮都煙消雲散。
李教授身板挺直,説話中氣十足,笑聲爽朗,極有親和力。他神情矍鑠的模樣絲毫沒有八旬老人的印記,面色紅潤,耳不聾,眼不花,牙齒堅固,思維敏捷,思路清晰,一絲不亂的大背頭,讓人不得不驚訝于眼前看到的一切。
老年人常有的“三高”等疾病,在李鴻義身上也找不著蹤跡。這使我們不禁浮想聯翩,這不能不説跟他一輩子治病救人、秉承大醫精誠的情懷有關,跟他挽救了許多人的健康並以仁愛之心關懷社會有關。愛是一條雙向流動的河,他救治的人,他幫助的人,感念著他的好,也衷心地為祝福著他,這也濡養了他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沒有一絲淩亂。就連一個釘書機這等小物什的擺放,都規規矩矩,顯出主人的細膩心思。李鴻義教授和老伴趙素章親切的微笑,關懷青年一輩的細心,讓我們有种家的溫馨的感覺。
採訪中,李鴻義教授在床上表演了一個仰臥起坐動作,動作之敏捷,令人讚嘆,較之青年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光線柔和的書房裏,在散滿著書香氣息和茶香氣息的空間裏,李鴻義教授通過流暢的表達,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活的治病往事中,他的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和全心全意發揚傳統國術福澤眾人的境界,就這樣呈現了出來……
人生經歷折射“大醫精誠”內涵
走進李鴻義教授的人生世界,一段段五彩繽紛的段落,連綴著他走過的道路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他近期撰寫了一首文采生動《西江月感悟醫道》的詞,頗能濃縮他的經歷與反應他的心聲:
幼讀孔孟之道,更學馬列斯毛;一生聽從黨領導。轉瞬八旬已到。
55屆醫大畢業,57年中醫學好,更覺氣功太極妙,慢病快治有效。
西醫飛速發展,中醫博大深奧;中西醫結合加體療,疑難病消。
人稱“李氏療法”,“華佗再世”為號。
實為黨的政策好,方顯神功奇效。
據了解,李鴻義教授年生於北京,回族,博士,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年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年畢業于北京中醫進修學校醫師進修班,曾任中國人體科學研究院專家委員。任職中國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專家門診疑難病科主任;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北京金台中醫醫院特需科主任;香港世界醫藥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外名醫協會顧問;英聯傳統醫學會客座教授;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武術健身教研組主任等職。
現為香港國際中醫人才研究會終身客座教授;北京三芝堂養生氣功拳術導師、疑難病綜合治療科主任;北京東方李氏健身體育中心顧問;中國氣功武術名家聯誼會名譽會長;國家八段武師;一級武術裁判。
自年開始研究內科慢性疾病的防治和老年保健,年按北京市衛生局、工會、體委安排,學會了氣功、太極拳,並留在市文化宮業餘武術班服務,年創立包括中醫6大療法在內的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療效顯著。
由中華醫學會推薦而載入《中國科技工作者名錄》;年應邀在第一屆全國醫療體育學習班教授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五行掌等傳統醫療體育。
八十年代曾採用“氣功人工激發系統”,使病人在3至5天內學會氣功,得氣入靜。九十年代專心研究疑難病的診治。曾參與編寫《治病養生氣功圖解》在香港發行,參與編寫《內科診療學與進展》、《現代中老年保健》二書為編委。
其他如骨股頭壞死、間質性膀胱炎、脊柱側彎等不勝枚舉。曾發表論文76篇,獲獎59次,錄製教學光碟9套,個人專著6部。
年被授予“世界優秀醫學專家”稱號,洛杉磯國際名醫大會授予金獎和國際榮譽證書;年獲“20世紀名醫”金匾;年衛生部《就醫指南》譽為“華佗再世”;國際網際網路“全國尋醫問藥—世界名醫”,此外曾榮獲中華醫學創新獎章;香港紫荊花醫學科研勳章;共和國60年建設者、人民英模、行業楷模等勳章9枚。
曾出訪美、法、德、澳等10余國講學、會診。主要文章被收入《當代優秀論文選編》、《名醫診療通鑒》和《首都導醫圖典》,並被譯成日文、英文、法文轉載。中華醫學學術文庫特出版《李鴻義專輯》一冊;主要學術成果被載入《世界人物辭海》、《世界名人錄》等64部典籍辭書。
防治疑難病獨樹一幟
在防治疑難病上,李鴻義教授積累了獨家體會與豐富的經驗。
據資料顯示,疑難病中多數屬於常見的慢性病和多發病,患者痛苦,影響生活與壽命,但迄今為止古今醫學書籍中,尚無專論。
李鴻義教授就其定義、內涵、發生發展的原因、分類,以及預防和治療等項,逐一進行了探討,並以生動的病例來印證治療情況。
他指出,疑難病包括診斷不明——疑症與久治不愈——難症兩部分,而此兩者往往存在於一種疾病或一位患者。疑難病的發生可分為四類,一是一般慢性疾病未能及時治愈,時間一久,病理變化日趨複雜而成,如三期高血壓、晚期糖尿病、肺氣腫、慢性腎盂腎炎、萎縮性胃炎等。二是急重病的後遺症,如腦癱、偏癱、截癱、小兒麻痹症、心肌炎後遺症、間質性肺炎、間質性膀胱炎、潰瘍病術後綜合症。三是體質衰弱到一定程度,體內免疫功能不正常,偶遇某些誘因而突發,如:腎炎、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變應性亞敗血症,強直性脊柱炎等。四是早老性疾病,由於體質過早衰老,提前進入老年期,在此基礎上則易發生如:心梗、腦梗、骨質增生、頸椎病、代謝綜合徵等。
老年多發病而發生在老年期之前。其預防方法包括注意生活規律、去除不良習慣、預防急重疾病的發生、積極治療慢性病、加強體育鍛鍊等內容。其治療方法,主要為:1、對症治療: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控制症狀,減輕痛苦。2、治療全身性慢性病:採用藥物與體療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疑難病的病因及並發癥,以利於疑難病的治愈。3、提高體質爭取痊癒。4、用體療為主的綜合療法,恢復體力,提高免疫功能,即全身各系統生理功能,以扶正祛邪爭取達到客觀檢查正常以期臨床痊癒;停用藥物預防復發。最後用醫療體育代替藥物,逐漸停用藥物,按病人的性別、年齡、體質、病情等的不同而編排不同的體療方案。
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和積累科研資料,李鴻義教授對診斷不明或久治不愈的各種疑難病患者,進行研究治療,取得令人欣喜的結果。
如脊髓神經損傷性截癱38年和小兒麻痹47年之患者,經治療後喪失的知覺、強直的關節和萎縮的肌肉均恢復了功能。自幼腦炎引起聾啞20年和腦血栓引起完全性失語患者,治療後均恢復了聽説能力。高血壓III期,腦供血不足,腦組織軟化萎縮、半身麻痹3年的73歲患者,帕金森氏病半年已不能自己飲水進食之患者,治療後症狀完全消失,並可騎車購物。重度近視、青光眼、視神經萎縮雙目失明和糖尿病失明患者,治療後均可恢復視力。腦癱21年和79歲的重症肌無力患者,治療後均可恢復到生活自理。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腎衰竭並患哮喘之70歲女病人,經治療後恢復了心腎功能,血壓、血糖正常,症狀消失。離開了多年的輸液、吸氧和噴霧劑,並可參加家務勞動。小兒多動症、自閉症和抽搐穢語症綜合症之患兒,經治療均可痊癒而恢復正常學業。乾燥綜合症合併腎衰一新婚女患者,經治愈後喜得一子。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多措並舉力克頑癥
糖尿病的治療是當今醫學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量殺手”。
李鴻義教授撰寫的《糖尿病的中醫傳統治療》文章,指出,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至今尚未闡明,故尚乏病因的治療措施。中醫對此病認識較早,大約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很多記載與現代醫學研究相符合,其治療方法了頗多,但均散載于歷代醫學名著中,本文試將其按序羅列,結合本人的實踐體會,並參考現代報道,力求完整。文內分為治療方法,具體應用,醫案介紹和現代報道四部分。
對中醫傳統治療,如,中藥辯證施治,針灸療法,耳針療法,七星梅花針療法,椎拿療法,氣功療法,養生。
事實最有説服力。61歲的退休工人姜女士,患糖尿病16年,具有典型的“三多”症狀及消瘦。後每況愈下,被診斷為糖尿病II型晚期,併發心、腎衰竭,腦梗塞,貧血,尿毒症,合併高血壓III期,勁椎病。雖多方治療,但不能控制病發展,後來找到李鴻義教授所在的疑難病綜合治療科,經治療1次後雙腿怕冷好轉,2次後可斜臥入睡,3次後可下地進食,10次後雙目可看人物……85天,治療65次,症狀消失浮腫消退,效果出奇地好。
鄭小姐26歲,18歲時起病,症狀明顯,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無力呈進行性發展,血糖很快升高,波動於11-28.9mmol/L,偶有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發生,藥物治療無效,診斷為糖尿病I型,患病6年來一直用胰島素治療,自每日20u普通胰島素分三次皮下注射,漸增至每日40u普通胰島素+20U長效胰島素治療。經李鴻義教授治療5次後尿糖開始下降,症狀不再發展,治療10次症狀開始減輕,20次後三多症狀消失,治療8個月共次時停胰島素,觀察三次,血糖均正常,臨床痊癒,停止治療,觀察10年未復發。她打心眼裏感激李教授高超的醫術。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或稱側凸)多數發病早于14歲,日漸加重者以女孩為多,每因雙肩不平,胸廓畸形,骨盆傾斜,髖部向一側突出或脊柱不正直而發現,有些病兒訴脊背痛和疲乏無力。病兒因體態異常心理抑鬱,重者可引起心肺功能受損乃至骨髓受壓而癱瘓。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確,有遺傳因素,激素異常,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等學説,但發病仍在發展,嚴重的威脅著兒童健康。
目前廣為應用的治療方法有電刺激牽引,矯正機和支具療法也有配合點穴,按摩甚至有用啞鈴鍛鍊肢體和游泳,以期有所幫助而側彎超過cobb角40度者,則需要以手術控制惡化和矯正部分畸形以改善心肺功能。
李氏療法于年被公認,其中包括中醫6大療法在內的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是我科治療疑難病之法,在治療小兒麻痹,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遺傳性共濟失調和腦癱導病側1-2年痊癒後,他們的脊柱側彎均消失。故預計應用此法治療特發性脊柱側彎只需年余即可。
自09年初該治本病後發現治療4-6個月,患兒均大有好轉,體力增強,發育正常。原帶有支具者均可除去而活動自如。按計劃再繼續鍛鍊半年許則康復,成為正常兒童恢複學業
李鴻義教授認為,中醫學認為人體以氣血為本,若氣血足、經絡通則應為無病。故對氣血不足者則應首先補氣養血、疏通經絡,使精、氣、神旺盛,同時進行氣功體療,內外鍛鍊,令臟腑功能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治療其病,則可奏效。治療特發性脊柱側彎只需治療半年左右,同時學會十種功法,再自我鍛鍊半年許即可康復。
讓綠色健身法護佑健康
選擇不藥而愈的治病方式,是許多人的嚮往,事實上,這並非不可實現。為了慢性疾病的防治和老年保健,李鴻義教授自年即開始研究我國傳統養生學與健身氣功功法,並創立包括體療在內的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在國內被譽為“華佗再生”。
我國創造並應用氣功祛病健身,延緩衷老考查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特有的醫療養生術。早在兩千年前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較為全面的記載,從功理功法到臨床治療,約有20余處之多。
據古代醫書記載與祖國醫學理論的認識,氣功乃是扶正祛邪之法,其祛病健身的作用可概述為滋陰助陽,培元補氣,疏經通絡,活血化淤。具體作用有健腦益腎,寧心安神,舒肝健脾,開胃生津,寬胸理肺,解鬱開竅,清積化滯,壯骨生精,以及祛署,散寒,除風,利濕,潤燥,瀉火等等。長期鍛鍊還可以聰耳明目,益壽延年。我們在實踐中體會氣功的祛病健身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培補體內之元氣而實現的。這是因為體虛而易生病之故。《素問熱病論》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遺篇制法論》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靈樞百病始生篇》支:“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關於氣功的治病健身原理,自本世紀50年代,我國各大醫院和許多醫學院校,在氣功的生理機制和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在理論上用現代科學論證了氣功對於多種心身疾病的治療,其作用概括為調整神經功能,改善代謝過程,增強呼吸運動,促進血液迴圈,從而提高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其中包括適應力、免疫力、記憶力、分析力以及勞動力等。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氣功對人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很是顯的,可增強呼吸、迴圈、消化、神經等各系統的生理功能,改善人體的代謝過程,提高機體免疫力,並且具有明顯的抗衰老作用,所以是較好的防治疾病的手段之一。
氣功治療精神神經性疾病,具有特別的療效。
精神神經性疾病或稱精神病,是大腦神經功能性疾病,其中某些疾病屬於常見病,多發病。由於該類疾病多發于青壯年,故爾對個人的學習,工作以致家庭和社會均會産生明顯的不良影響。
李鴻義教授在中西醫結合治療該類疾病的研究中發現,氣功療法療效顯著,不但可以消除症狀達到臨床治愈,而且還能改善體質,預防復發。
41歲的段女士是位會計師,頭暈多夢22年,自19歲始患頭暈多夢耳鳴,甚至眩暈嘔吐冷汗無力,每發作需平臥休息,近10年加重,發作頻繁,整夜不眠,稍睡則夢,且夢境表楚,並有情緒急燥,蔞糜消瘦,月經紊亂等,輾轉多個醫院治療無效,找到李鴻義採用氣功治療1次後,夢景已記不清,3次後入睡順利,7次後停用安定,10次後症狀消失,36次治療後體力精神均好,無不適,恢復工作,觀察半年未復發。
而立之年的韓先生,漸覺全身發麻、發冷,精神不易集中,進而失眠多夢,醒衙覺夢境真實,故按此行事,有時頭項緊壓感,眼前遍地是人頭,並的指令性幻聽,因此多次打罵身邊親人。在精神病院診治月余未效而找到李鴻義教授。經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經採用氣功治療1次後當晚可入睡,治療3次後夜夢已記不清,治療10次後幻覺消失,20次後可自己來復診,26次後可騎車來診,30次後痊癒恢復工作,觀察半年未復發。
把太極拳運用到防病與治病過程中,使許多人收穫到了健康的喜悅。
李鴻義教授曾精心撰文《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太極拳的醫療作用》,文中提到,太極拳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傳統健身運動,根據本人的觀察並參考其他資料,從物質代謝和生理機能兩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太極拳運動可減輕心臟前後負荷,改善血液動力過程,使心臟收縮有力,增強呼吸運動,增進肺泡的換氣功能,調節胃腸機能,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泄,鍛鍊骨關節和肌肉韌帶,使其保持功能,延緩老年性變化。促進大腦功能,調節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進而調整全身代謝以保持和提高身體之各種機能包括免疫機能,從而發揮其祛病健身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經常進行太極拳鍛鍊者,可避免血脂增高,血壓增高,動脈過早硬化,並可使心臟冠狀動脈供血充足,加強心肌的營養使心臟收縮有力,血液動力過程良好,可預防老年性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對消化系統,練習太極拳時要求舌舔上顎,以加強唾液的分泌,又要求口中唾液應隨時咽下,不可吐出,這點對消化功能很有好處。氣貫丹田,可使胃腸蠕動增加,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保障腸胃本身的健康。對神經系統,太極拳運動要求“虛領頂功(頭頂懸)”,“以意領勢”(用意不用力),只此兩點就很容易使練習太極拳者精神集中而排除雜念,而且尚有“上下相隨、內外相結”等。大腦功能是符合生物的用進廢退規律,故對其應有良好的鍛鍊。對內分泌系統,太極拳可調整血糖,降低血脂,使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含量減少,我們對糖尿病,甲亢腺機能亢進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患者進行觀察,發現太極拳運動可促進其治愈,並能鞏固治療,預防復發。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的生理保健作用,早在十餘年前,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就曾有較全面的觀察,近年來進一步觀察的報道也不斷出現,其觀察結果可概述為心血管功能較好(機能試驗血壓,脈搏的反應類型正常,對照組則出現機能試驗不良反應類型)。總之,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的生理老化有明顯的推遲作用,因此,是老年人用以防病保健和抗衰老的一種較好的鍛鍊方法。
由李鴻義教授講解和演示的《中華養生系列——醫療體育》教學光碟,是全民健身運動推廣項目,在熱衷於養生與保健人群中廣受好評。許多人在聽李鴻義教授講課和照著光碟內容練習後,發現健康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養生系列光碟,如《養生十九宜》,是我國古代傳統養生學之精華,自明代養生學家冷謙所著《修齡要指》中首先提出“養生十六宜”之後,眾多醫學養生學著作中多有相似之記載從“養生八法”到“養生十九宜”雖繁簡不一,但大同小異,根據李鴻義教授實踐和五十餘年的教學與臨床應用之篩選,此“養生十九宜”實為當代養生健身防病之妙法,又是男女老少皆宜,現為全身健身而服務。
《太極拳健身套路與內功》,是李鴻義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和北京東方李氏健身體育中心普及之太極拳套路,曾受到原國家體委的讚許,按此練習,既簡單易學,健身防病效果明顯,又易於掌握太極之真諦,還能顯示出挺拔、文雅、外俊、內壯之美。
《太極拳健身套路與內功》一書于年出版,曾3次印刷,並受到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國武術研究院張耀庭院長的題詞支援。
《八段錦》是一套獨立而完整的養生術,是中國傳統的氣功功法之一,屬於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其祛病健身作用,當以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但查古版今書,對此多無甚論述。李鴻義30多年的自我練習和體療門診應用,體會到通過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經絡論,可初步認識八段錦之功能,包括經絡導引之依據,氣感遂經絡而行,遂經絡自我導引,以意領氣遂經絡而行。
《五禽戲》充滿了靈動之感,虎抓,虎巡,虎威,虎撲;雁落,鶴步,鷹翔,鵬飛……一系列動作演練下來,令人神清氣爽,深感生命在於科學運動的道理。
為了大眾健康,李鴻義教授如同伏櫪老驥,壯心不已。如今雖然已是81歲,依然堅持為大眾傳播健身之道。
談到人生經歷的感想與願望,他表示,希望把現有的中西醫結的成果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從中收穫健康。同時表示,所有的成果,是時代的饋贈,跟黨的好政策的指引是分不開的。西醫飛速發展,中醫博大深奧,運用綠色健康運動方式祛病療疾,是最佳選擇。談到養生“三大原則”,他對“營養”、“睡眠”、“運動”進行了詳解,令人耳目一新。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李鴻義教授把醫道精神貫穿到了人生中的每一個時刻,他耕耘著,收穫著,幸福著,也快樂著。
81歲,于他而言,又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中國網
時間:-04-28
文章來源:中國網
鍏ㄥ浗鍝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鍖椾含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