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张弛冯怡记者纪驭亚
呼吸、脉搏、体温、血压,这些能够被仪器精确量化的数字与曲线,是生命存续的切实证据。然而,没有什么比疼痛——一种无法被量化的生命指征,更能让人对身体肃然。
在普通人的认知里,疼痛是一个“黑箱”。没有人能清楚地向另一个人描述疼痛,也没有人能确切地共情另一个人的痛感。唯一能确认的是,当痛感袭来,应该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
马秋富长期致力于疼痛通路的研究。在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CancerInstitute)任教期间,他带领团队发现了包括痛感在内的控制躯体感觉细胞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并在绘制传递疼痛脊髓环路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
近日,马秋富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任神经生物学讲席教授、系统生理和生物电子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针灸有科学依据吗
除了那满头白发,马秋富走在校园里并不显眼。他身形清瘦,走哪都带着一个黑色的保温杯,在美国待了30多年,但不喜咖啡还是习惯喝茶。
偏偏是这个人,一年前在国内生物医学界掀起一阵风浪,成了漩涡中心的话题人物。
年10月,马秋富团队协同复旦大学王彦青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揭示了一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是低强度针刺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所必不可少的,据此还可以预测在不同部位施行低强度电针刺激可带来的抗炎效果。
消息传回国内,被解读为“实现针灸研究里程碑式的突破”。
他们在年8月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也被翻了出来。在那篇发表于Neuron的文章中,马秋富团队证实,用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的后肢穴位“足三里”和腹部穴位“天枢”时,可以缓解小鼠的炎症因子风暴,把死亡率降低约三分之二。只是,不同刺激方法对应的途径截然不同,刺激“足三里”激活的是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但刺激“天枢”时却不能诱导出同样对应的抗炎通路。
发表上述两篇论文时,马秋富在美国任教,是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正教授。他本人并没有预见到,这两篇论文能在国内引发如此高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