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琳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卓越的针灸家之一。他一生秉承家学,勇于创新,成功地将内功与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用于治疗眼疾重症等疗效超群,誉隆四海。主要成就有:担纲中国中医研究院创院初期的针灸科研、教学、临床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出一大批针灸名家;首倡经络实质研究;受中央首长重托多次给友邦领导治愈顽疾,成为新中国政治外交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伊始,山河破旧,百废待兴,作为国粹的中国针灸,此刻也面临战乱及诋毁后的复兴。当身怀绝技的民间医生郑毓琳(―)先生走进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第一天始,中国针灸的神奇便震惊世界,远播华夏。今天,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为新中国针灸事业的发展奠基、为中国针灸医学的科研、教学、临床作出卓越贡献的针灸专家:郑毓琳先生。
1
世家传承,艺惊幽燕
公元年,郑毓琳先生出生于直隶保定府安国县(今河北省安国市)北娄村。其叔祖郑云祥是当地有名的宿儒和针灸名家,郑毓琳6岁起便随叔祖学习四书五经,10岁时开始了针灸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跟教,16岁时便通读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中医经典著作。而后,又拜其舅父安国名医曹顺德为师学习针灸2年,18岁时又被博野县的针灸、气功大师霍老顺收为弟子,尽得其传,至22岁出师行医时,声名迅速播及安国、博野、肃宁、深县、安平等县及京郊。他恪守祖训,不问贫贱,不计报酬,不论天黑路远,患家有求必应。
民国八年(年)春,安国一带麻疹散发流行,许多病儿因服药困难,死亡无数,令当地诸多名医棘手。郑毓琳先生运用针灸、点穴等方法大显身手,所诊患儿无一死亡,以致门庭若市,郑先生也因此7个昼夜未能合眼。其中患儿郑某,女,3岁,患麻疹3日,高热惊厥不止,呼吸窘迫,面色青紫,喉中痰声漉漉,经他医误治疹毒内陷,命悬一线,转求于郑先生。郑毓琳疾用右手拇食二指掐住患儿双侧人迎穴,中指点压天突穴,使其向上憋气,吐出恶痰若干,复用食指点压患儿膻中穴,惊厥立止,面转红润,麻疹复出,患儿得救。一旁观诊者悄无声息,面面相觑,继而掌声雷动。郑氏内功针法之神奇不胫而走。
郑毓琳先生不仅是一名杰出的针灸家,更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他不仅身体力行,还教诲影响了子孙。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寇铁蹄踏及安国县,吕正操将军驻守此地,号召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郑毓琳积极捐献大洋圆,战马18匹,掀起了当地支前热潮。
民国期间,教育总长汪大燮及后来的国民政府都出台了废止中医的议案,郑毓琳淡然处之,惟一能做也必须要做的是苦练针技,把中医针灸在民间的根扎得更牢。时至建国初期,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再次旧调重弹时,他便与其子郑魁山决然抨之。
年10月,郑氏父子通过华北中医考权处的中医师资格考试,开始了他们正式在京从医的历程。解放后,他们的诊所位于西单旧刑部街奉天会馆内,门前是单行车道。因疗效卓著求诊者众多,其中不乏党政机关领导,所以交通经常堵塞。交警无法,只好请求会馆领导,把奉天会馆大院作为了郑氏针灸门诊的停车场。
年,郑魁山受卫生部派遣赴山西给抗美援朝归来的 疗伤。少了爱子协助的郑毓琳先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此时,即有齐燕铭、彭加伦、高克林、钱俊瑞、乔明甫、范长江等领导同志及荆杰、孙耕野、王雨亭、张滨黄、张文豹、钟华等一批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领导陆续前往就诊,还有蔡畅、邓颖超、卓琳等经过郑毓琳先生精心治疗,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即使如此,郑毓琳先生依然原则性很强,不管就诊者职务高低,与平民同等对待,一律按就诊先后顺序依次治疗,颇得佳誉。
2
带徒施教,道普华夏
年初,华北中医实验所成立后,时任所长的李振三(李鼎铭之子)便盛情邀请郑氏父子出任主任之职,领导针灸研究。同年10月,华北中医实验所合并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后改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郑毓琳担任针灸研究所最重要的第3研究室主任至临终,主要负责担纲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的研究暨郑氏家传针法的整理及传教,并负责中央首长及外宾的医疗工作(其他2个研究室主要负责针灸基础理论研究及梅花针的应用,主要由孙惠卿、叶心清等负责)。此时,更有周恩来、李富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就诊于郑毓琳先生。为了感激和鼓励郑先生,年10月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抄录一篇《人民日报》社论相赠,年1月何香凝老人则亲绘“梅花傲雪”扇面以赠。一次在给周总理治完病后,总理留下先生共进晚餐,表扬了郑氏父子的业绩,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为新中国的针灸事业奠好基、带好头。餐后,由邓颖超带领在中南海划船游览。此后每年的国庆节,周总理总不忘亲切邀请郑氏父子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在周总理的特殊关怀下,郑毓琳老先生彻底改变了解放前家庭传承的保守思想。在既往50余年的历程中,针灸绝技在子女中他只传了长子郑魁山一人,外人更是无从说起。而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这个大舞台上,他付出了百倍的热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在中医研究院开办了全国针灸高级师资进修班,经过严格的政审,先后有郑魁山、孟昭威、孟昭敏、张缙、裴廷辅、曲祖贻、李志明、尚古愚、王德深、吴希靖、杨润平、魏明峰、金仁琪、王岱等10余人投在郑氏门下,学习针灸针法绝技。后来这些弟子都成为我国针灸界资深的专家和教授,为后来新中国的中医学院建设、教学、科研、I临床作出了贡献。年夏,卫生部在中华医学会礼堂举办了中医针灸培训班,郑毓琳父子负责主讲针灸学。年初,又应邀到北京大学、北京中医学院、亚非疗养院讲授针灸学。郑氏针法也由点到面,从北京辐射到整个华夏大地,谱就了新中国针灸事业发展的绚丽篇章。
3
国际传播,外交纽带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西方英美国家的孤立政策,一直影响着新中国外交的进程。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针灸无疑对外国人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当他们尤其是外国领导罹病久治不愈时,他们想到了中国针灸,而作为当时中国针灸的领军人物郑毓琳先生无疑又是他们不二的选择。当他们从郑先生身上真正体会到中国针灸的神奇时,便又安排本国专家前来学习。这便赋予了郑毓琳先生一个神圣的使命:外交纽带。年年底,阿尔巴尼亚议长马尔克访华,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并把同来的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名学生安排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参观学习。他们对中国针灸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每人让郑毓琳先生给扎了一下合谷穴,要亲身体会中国针灸的神奇。
年春,印度共产党中央书记江博卡(音译,女)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手不能握物,腿难伸直,卧床1年,多方求治无效,极其痛苦,便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请郑氏父子治疗。身受领导重托的郑毓琳先生精心诊治,运用“烧山火”等针法绝技治疗1个月后,患者病情大见好转,已能下地行走,半年后康复回国。临走前,诚邀郑氏父子合影留念,并赠送印度留声机一部和唱片多张。还把她的保健医生巴苏留下,跟随郑氏父子学习“中国神针”。巴苏回国后,印度政府又派来两名医生继续学习。自年,经政务院及卫生部批准,在中医研究院又先后成立了苏联、印度、越南、朝鲜等国专家班,由郑毓琳父子任主讲。这不仅给友邦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针灸医生,更使中国针灸及郑毓琳的名字响彻异域他邦。中国针灸已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4
精诚治学,针坛魁斗
郑毓琳先生之所以门庭若市,艺惊幽燕,关键在于他将中国传统的针刺手法与家传手法相融合,并结合内功而创造的独具特色和独具疗效的“郑氏针法”。其核心有六:
其一,注重双手配合取穴针刺,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揣穴、点穴,以激发经气,使气至病所,而后发功进针,这是一些复式手法成功和有效的关键,同时更是无痛进针的妙诀;
其二,开始了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8种治法的针法探究,使临证者有法可宗,也为后来郑魁山“针灸八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三,在配合内功的前提下,精简了一些操作方法,传统的“烧山火”手法简化为“热补法”,“透天凉”简化为“凉泻法”,这样不仅易于取得预期效果,更方便后学,另外还创制了“金钩钓鱼”“金鸡啄米”“老驴拉磨”等一系列针刺手法;
其四,提倡取穴精而少,这和明代医家李梃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李氏称:“针刺率一针为妙,多则三五针,再多可耻”(《医学入门》);
其五,注重对“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研究和应用,郑先生笃信它是治疗和攻克疑难重症的钥匙,是应对突发不明疾病的法宝,是祖国医学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即使在“文革”时,老人家依然坚持以“阴四针”“阳四针”的称谓应用于病人,疗效惊人。时至今日,在中国“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两种绝学仅存郑氏及单氏(单玉堂)两家;
其六,重视望诊与脉诊“神”“巧”结合,相得益彰。
郑毓琳先生能够信心百倍的面对他接诊的患者,他对患者有十足的仁爱之心,经常不收取贫苦人家的诊费,还免费安排食宿。但他也是严谨和严厉的,对待不遵医嘱的患者,他会厉言以对,甚至拒诊,即使是时任中央组织局局长的张文豹也不例外。年11月,张文豹左眼视物模糊,经同仁、北大、医院诊治无效,苏联专家建议到莫斯科治疗,经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高克林介绍求诊于郑毓琳先生。郑先生经望诊和脉诊后,认定系失血后未及恢复又受外伤以致眼底瘀血阻滞眼络而致。张文豹回忆乃1年前先为别人输血后又在机关篮球赛时击中左眼。治疗时,郑先生发功后予风池穴、睛明穴“烧山火”针刺手法,又于太阳穴处施“喜鹊登梅”“二龙戏珠”针刺手法后,嘱其回家后不管眼部多热也不准上眼药、饮冷水。张文豹返家后,眼部果然热极难耐,自作主张点了眼药水,第2天如实告知郑先生后,郑先生决然拒诊,后经高克林调解方才续治。半个月后,张文豹左眼视力进步,3个月后恢复正常。而后,郑毓医院合作,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热补法”“凉泻法”“喜鹊登梅”“二龙戏珠”等绝技又治好了钟华等91例视网膜出血患者及24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有效率达90.2%。关于治疗眼疾的重要学术论文《针刺治疗41例视网膜出血的初步观察》《针刺治疗91例视网膜出血的实验观察》《针刺治疗24例视神经萎缩的初步观察》《针刺治疗眼病的法则和穴位》《针刺治疗例青年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的总结汇编》等,获卫生部年科技成果奖。医院罗忠贤教授说:“用针刺热补法,使患者眼内发热,通络化瘀生新,既安全可靠又节省费用,比西医的发热疗效高,应当肯定。”在西医手术尚无良策的上世纪50年代,郑毓琳先生运用针灸手法治疗重大眼疾的成就,直至今日仍是中华第一人。他再次让世人领略了中国针灸的奥妙和神奇。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更是针灸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因找不到经络的解剖实质,就妄言经络学说是“伪科学”并抨击之。上世纪50年代,以郑毓琳、承淡安、郑魁山等权威专家为首倡的“经络实质研究”蓬勃兴起,郑魁山任组长,由北京医院等10家医院协作。他们的早期研究,不仅开创了中国针灸“经络实质”研究的先河,更为20世纪70代后期针灸学者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郑毓琳先生作为一名杰出的针灸大师,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诊余不忘研经读典。他常教诲学生说:“针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要整体系统地学习,这样才能悟会之,才能掌握之”。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不厌其烦的给学生们讲解《易经》,教授气功。
他一贯主张医者要苦练针技,绝不允许拿患者的生命做实验。他指导学生练针时要求最多的是练指力,认为这是一种内功与针体的完美结合“势若擒龙,力如伏虎”,意气相随,刚柔相济。其意在于以医者之宗气补患家元气之不足或调整失调之气机以达平衡态。他还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们,例如他在教授“穿胛热”手法时,每天讲解演练竟达10余次,他还给每个学生扎一次,让大家真正体会这种绝技中热感传递的奇妙。
他勤于总结,除了上述重要学术论文外,还有《针灸治愈急性类中风的验案》《针灸治愈畸形性脊椎炎一例验案》《郑毓琳医案》《郑毓琳常用的八种针刺手法》《针灸治疗颜面神经麻痹38例疗效报告》《54例高血压临床辨证分型针刺疗效报告》《针刺热凉补泻手法治疗胃脘痛50例报告》《针刺治疗失眠30例》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郑毓琳先生和其他学术权威的命运一样,被人揪上街头,进行批斗,还让他钻进中医研究院的锅炉里清理灰垢。先生却乐观地说:“当年太上老君把孙悟空装进炼丹炉,竟成火眼金睛,后终成佛。我也在准备接受考验!”怎奈,老先生年高体弱不堪折磨,于年与世长辞。他的学术特点、医疗专长已被收入年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和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人物辞典》中,《中国中医研究院人物志》一书载有其传记。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中国针灸》年7月刊。本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