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索发生的病变,一般为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临床主要将该病分为原发性(下行性)视神经萎缩、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乳头水肿或炎症)和上行性(视网膜性、连续性)视神经萎缩三类。由于该病致病原因复杂,且属多种疾病病变后期的表现,所以实际发病率较高。
青盲是指黑睛与瞳神之气色、形态正常,惟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慢性内障眼病。视瞻昏渺是指外眼无异常而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不清的眼病。两者均涵盖视神经萎缩现代中医临床更多以视神经萎缩的诊断与青盲的辨证治疗相结合。
目前,视神经萎缩在世界医学中依旧属于疑难杂症,因病因不同,在诊治方法上也会有差异性。治疗时,当首先明确其病因。现代医学检查视野、视觉电生理、基因筛查、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为完善和明确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再具体治疗方面,中医可根据患者的病因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及其眼底表现进行适当药物加减,实现中医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如脑瘤术后、外伤或缺血所致者,可加鸡血藤、丹参等养血活血药;青光眼所致者,酌加车前子、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多发性硬化所致视神经萎缩,病情反复数次,患者常会有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无力,肾阴、阳俱损等症状,因此应在辨证同时加菟丝子、补骨脂、金樱子补肾固精,黄芪提高免疫力。
此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所产生的疗效,亦可以和药物治疗相媲美。在以往利用中药辨证论治、针灸及神经营等治疗过的视神经萎缩案例中,由缺血,遗传,炎症,外伤导致的视神经萎缩视力好转率相对较高;由不明原因,占位性病变,青光眼等导致的是视神经萎缩视力好转率则相对较低一些。其中炎症、占位性病变以及不明原因所致的视神经萎缩治疗时间越长有效率越高,且病史长短与有治疗效果基本没有相关性。
还有一些医生总结出特定治疗的穴位,经临床治疗后发现:针刺可以提高视神经传导的功能,亦有改善眼部血液循环、抑制神经凋亡的作用。但由于目前缺乏针刺对视神经萎缩作为单一处置因素的大样本对照研究,所以还无法明确针刺对治疗本病的有效率。
此外,放射性视神经病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以往接触过的此类患者中,其病情均表现为迟发性,发病急、病情重,视野呈一定顺序的象限性损害。多数人在经针灸、中药联合神经营养剂及大量活血药治疗后可使病情有所延缓,但依旧无法弥补耽误治疗的后果,在停止治疗后其视力近乎完全丧失。
所以提示诸位视神经萎缩患者要高度重视此病,力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尽量延长治疗时间,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1)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