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走出的泰斗级人物王孝涛

文章来源:视神经萎缩   发布时间:2016-11-4 22:29:50   点击数:
 

王孝涛研究员

青少年时期王孝涛

廖家驹老师赠言

王孝涛传承工作室在北京揭牌(左三王孝涛,左二北京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右二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为佳)

王孝涛深入药材地调查

  为了开展“道地药材”的研究,年,王孝涛深入西部的甘肃、青海及四川、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等中药材主产地,采集当归、大黄、附子、川芎、甘草、黄耆等大量常用中药的原植物及中药材标本。王孝涛并深入道地药材的生产区域进行药材资源调查,总结老药农的种植、采制等生产技术经验,而后继续总结整理出道地药材种植、采制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正品药材质量传统鉴别经验等科学资料。

  中药采制是制备优质中药材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它是在中医长期医疗用药和中药生产实践中,渐渐形成的较系统的理论和制作技术,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的质量。王孝涛在药材产区向老药农调查总结采药,制药和种药经验时,发现药农还有丰富的控制药材质量的经验。口述中常提到“道地药材”、“严守季节”、“采挖条件”和“干燥要求”等特定制作常规。由此,带了这些问题,王孝涛查阅了大量古本草和医方文献,发现早期书目中就有中药采制的专著《桐君采药录》,可惜该书早已散失。

  而在现存的历代本草和医方书籍,如汉代《神农本草经》,唐代《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宋代《本草衍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文献中,都有记述有关中药采制的丰富史料,有的列为专论。认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中明确采用了“药出州土”、“采造时月”、“药藏”以及“出产择地土”、“采收按时月”、“藏留防耗坏”等作为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法则,并较系统指出了中药材的生长区域、生长期(年)限、采药季节、干燥条件、藏储期限等与其药材质量有密切关系。

  为此王孝涛又在继承整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药材生产实际经验并吸收现代科研资料为论据,提出“中药采制控质论”的见解。引用了道地药材的“怀地黄(河南)”其内含物质的梓醇和总还原糖的含量,均高于非道地的山东、浙江和广东的产品。

  王孝涛认为应重视中药采制技术的继承整理和科学研究。要在全面继承总结传统中药采制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把中药采制法则内容列为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进而促使实现中药采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此用来控制中药材质量以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科学标准。

  王孝涛在生药方面研究,首次澄清了国产当归、甘草的品种等问题,为开展道地药材品种、生产、质量的规范化研究积累科学资料。当归、甘草的品种学名被《中国药典》年版以来各版所收载。

  五

  没有经过加工的中草药原料是药材(生药),药材经过洗、漂、润、切、和、熏、炒、炙、煅等方法制成饮片的过程就叫炮制。经过炮制的饮片是中医临床处方药品,亦是中药制剂的原料药。饮片可做汤剂,而再制成丸、片、颗粒、胶囊、针等剂型,那就叫做中成药。其中,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同时关系到药品质量安全,可说是中医的生命力之所在。经过深思熟虑,王孝涛决定转向中药炮制领域。

  考虑到中药炮制具有不同于生药学和中药制剂学的内涵特色,他提出了建立中药炮制新学科的主张。之后,王孝涛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理论、本草学、炮制学和方剂学等知识,为开展中药炮制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做科研工作就是这样,选择了方向,一辈子就要耐得住挫折和寂寞,坚定不移、无怨无悔。”

  为开展中药炮制科研工作的需要,王孝涛从道地药材品种、质量研究工作转向中药饮片炮制研究。年先是在生药室内成立了中药炮制研究组。

  由于中药饮片炮制以往是属于私家生产经营,因此这一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在各大药店和中药厂之间是处于相互封闭保密状态,较长期来未见有较完整的文字记述材料。从现存历史文献看,大约近年来,通常只能在中药师徒之间,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的,王孝涛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继承和整理。

  为更好开展饮片炮制科学的研究积累资料,王孝涛的研究组下决心深入中药饮片炮制生产车间,向老中药师傅、老药工学习,总结生产技能和饮片质量传统鉴别经验的掌握。

  年始王老研究组先后深入北京同仁堂、天津中药饮片厂等全国十几个药厂进行调查、学习。一面在炮制车间跟班学习炮制操作技术,一面记录每种中药炮制工艺的全过程,按炮制生产工序以及饮片质量鉴别等项目编写成文,并经过老中药师傅审查改正,得到老师傅点头认可后,定为初稿。

  正巧这时,卫生部药政局也“为继承总结中药炮制生产技术”下达文件,由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药材公司组织,由当地精通饮片炮制的中药师傅、老药工参加,并配备精通中药学的药师组成的中药炮制研讨小组。王孝涛的研究组也正好配合各地的研讨小组开展工作,当时是采用集体以口述并相互补充的方式,对常用各种饮片炮制技术经验、炮制制作要点、辅料种类和用量、生产用具及设备等做以详细介绍,并一一做出文字记录,并按炮制的工序整理编写成地区性的饮片炮制生产技术规程的文字资料,而后陆续印刷成书。

  继后王孝涛的研究组在继续搜集全国28个主要省、市、区现行的饮片炮制生产经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参加的编写小组,并根据中医理论和用药特色,保留各地独特的饮片炮制经验技术以“并同存异”的方式,综合整理汇编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一书。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一书

  该书收载有常用中药种的不同炮制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并按治削、炮制、药效等内容加以叙述,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出修订本.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饮片炮制专著,真实地反映当时全国现行的饮片炮制生产经验技术和地方习用的独特的炮制技术,也是近年来,首次将全国性由世代师徒间以"口传心授"的传统饮片炮制的经验技术转为文字的形式较完整传承保留下来,为现今实现饮片炮制创新发展研究提供宝贵的科学资料.该书曾获年卫生部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

《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

年王老研究组又与陕西中医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和原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等协作,对饮片炮制的历代文献进行较系统的继承整理。选集自汉代至清代前后近年间的主要古医药文献多部,从中辑录相关饮片炮制技术和基本理论等资料,就各文献写明书目、著者、年代版本等经过整理以炮制资料年代先后为序加以编排,编著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该书是在年完稿的,此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停顿。

年王孝涛又下了“五.七”干校,当年他回所后发现《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原稿由于单位准备搬迁被散乱了,大约经过1个月时间的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总算找全了,王孝涛又及时向当时军管会领导打了报告建议由内部出版,得到批准。由于该书约多万字,而当时只有王孝涛一人进行三次校对,因低头校对时间过长,迫使王孝涛的第四、五颈椎造成滑脱,出现头部发热、头昏、眼花、站立不稳的症状。为了书能按合同期出版,王老想出了把办公桌用旧木箱垫高30公分,再将稿子竖起了来校对的办法,带病坚持校完全稿,于年正式出版。

这本书可谓是历史上最完善的一部中药饮片炮制历史文献资料,为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的起源、发展沿革、炮制传统理论及研究制定统一炮制工艺及其制品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技术资料。该书获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奖.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两部专著,全面汇集了古今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为全面继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学术遗产做了贡献,并为当今开展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甚有价值的技术资料,为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7年“中药炮制技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孝涛被文化选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年王孝涛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70年代王孝涛的研究组在较全面继承整理古今中药炮制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毒性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他首选了天南星科的半夏、白附子、天南星等中医常用的化痰止咳药,进行炮制历史沿革、炮制工艺、炮制化学、炮制药理以及临床验证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近20年时间,前后完成了各项试验研究的计划指标,优选制定了清半夏、法半夏、制白附子、制天南星等炮制新工艺和其饮片的质量标准。

其科研成果经院、部、局级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定,半夏炮制新工艺改进和质量标准的科研成果,曾获年院级科研成果奖,年部级科研成果奖。

制白附子、制天南星炮制工艺改进和质量标准,分别获年和年局级和院级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传承技艺,不仅仅限于著书立说,王孝涛也非常重视青年人的培养。

年起王孝涛首次招收中药炮制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选为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的导师之一,以师带徒方式,培养10名中药炮制高层次科研人才。并为中药炮制师资学习班、西药学中药班和日本、朝鲜、越南、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留学生、进修生讲授中药炮制课程,培养中药人才。

年由中国卫生部派赴日本津村研究所作中药炮制短期讲座,受到药学界好评。

王孝涛与学生指导交流

王孝涛对学生带教非常严格,“药材浸润可比家里泡干货难多了,一定要掌握药材和水的比例。”王孝涛根据自己多年炮制的经验,对学生说:“如果浸润太透,药效成分就会析到水里去,这样药效就会降低;而如果浸不透,又不好切,还容易切碎。所以一般要求药材浸润到六七成透即可。讲究‘少泡多润,水尽药透’的原则,有经验的师傅用手一摸就能知道大概。”

王孝涛言传身教,工作一丝不苟。为表彰王孝涛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年获得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局颁发的“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荣誉证书。

王孝涛年开始连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担任政协委员即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责任。

在年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王孝涛牵头提出了由国家组织编纂“中华新本草”的提案。很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这项提案列为重大科研课题,并立即动手组织全国60多所高等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多人开始编写。王孝涛任副总编兼中药炮制部分编委会主任。

年,集中华医药大成的《中华本草》问世,洋洋30卷,计多万字,收录中药味,配置插图幅。这是一直让王孝涛深感快慰的成就,因为自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以后,年来中国没有一部新的本草学专著。虽然中药的品种、药理、理论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只能散存在各处,不成体系,不能为大家共同分享。至今他仍在感叹:“盛世修本草,此言不虚也。”

王孝涛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提案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从那以后,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王孝涛都至少要准备两个提案,争取一次大会发言。

依法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依法管药造福于民、医药结合振兴中医中药、保护修复和利用本草古籍、依法治理规范中医药专业市场、修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开发民族药和道地中药材……20年间,在历次全国政协会上,王孝涛共递交了70多件提案和10多篇大会发言稿。

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王孝涛总在报到第一天就入住驻地,认真准备提案。由于右眼失明,他几乎是脸贴着桌面认真工整地誊写提案。他说,提案不是仅仅提问题,而是替国家想办法,要找到解决的方法,给党和国家各级机构建言献策,“自然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要下一番苦功了。”

王孝涛担任政协委员,积极履行职能,坦陈己见,真正负起委员的职责。

王孝涛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

王孝涛在实现他为中医药事业而奋力一生的心愿的奋斗历程上,足足走过六十多个年头,现今已是耄耋之年,并且右眼因视神经萎缩并发白内障而失明,但他仍为中药炮制而奔波。

“以所为家”,风雨无阻,每天到实验室,不时为炮制研究的年轻同志提供些参考资料和意见,有时为药房同志讲解中药饮片的鉴别知识。

现今在饮片企业建有两个“王孝涛炮制传承基地”。年以产学研结合形式由康仁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共建“王孝涛传承工作室”。

王孝涛夫妇年青时合影

王孝涛夫妇老年时合影

王孝涛获得很多荣誉和奖项,但他从不自满。他认为虽然奖励是以他个人名义,而工作是大家完成的,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的功劳,大家的功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孝涛说要继续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四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意见”中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精神,尽力做好中药炮制技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他很赞同“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善于传承和发展自己优秀主流的传统文化”的观点,充分发掘利用祖国中医药宝库,为世界全人类健康造福。

(王孝涛教授家人及学生看到此文,如有不实之处,敬请指正,以便修改,联系)

写于温州市瓯海区南瓯景园22幢室

年10月3日中午12时完稿

来源:中华重症医学、平阳第一时间

小编:秋雨

觉得有用,猛戳下面大拇指吧!

平阳百事通联系方式:

⑴新闻爆料请加小编:wzadcm9

⑵广告投放电话(







































白癜风怎么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jycg.com/bzcs/984.html